世另我:连接普通人平行时空里的树洞

世另我:连接普通人平行时空里的树洞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平行时空吗?

你相信在世界上有另一个我吗?

提到上面问题,你可能会说,别做梦了,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来平行时空,哪来另一个我?但是,网络缩写“世另我”却让这个现象变成了现实。

“世另我”的意思指的是:就像在世界上遇到了另一个我,最初来源于饭圈,特指时代少年团中两个队员所组的cp,这也是歌手郭采洁和阿肆合作的原唱歌曲《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缩写,并且被两个队员翻唱。

我们在明星的世界里能发现两者之间非常契合之人,那普通的我们呢?由于“世另我”缩写逐渐流行起来,除了在现实中交朋友可以找到惺惺相惜的知己,网络空间话语权也比肩现实,我们常常在吐槽、表达观点中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可话app产品图

例如一款名叫“可话”的网络社交app以语言共鸣背后的语义相同技术机制来完成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链接,还有许多社交app也在网络空间里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平行时空。

小红书发博截图

例如某小红书博主在描述自己24岁现状时,获得了近万的赞数,以及很多类似“世另我”的评价:

小红书评论截图

例如提到网抑云我们就会联想到愁眉苦脸、伤感的画面……这些实质都是网络传播里情感传播所实现的网络共情。

这里我们要了解到两个概念:一是情感传播,二是何为共情?

情感传播:

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尺度,可以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和情感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情感传播的感染力和主观性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引导用户参与互动。

共情:

共情是心理学名词,常常会从咨询师口中了解。也有人翻译为“同理心”。共情具有利他性和亲社会性。共情传播分三个阶段:“情绪传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

那网络共情有何利弊呢?

网络共情既是社会关系柔化剂也可能成为舆论刽子手。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世另我”,当普通人在网络述说自己的心境引起共情时,会利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如果我们完全丢掉了理智,当热点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情绪,舆论哗然或偏激时,很有可能舆论影响现实,对热点事件当事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变成网络暴力。

“从乡土社会到网络社会,情感都具有很大的传播力、感染力。如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传播门槛降低,情感传播的速度更加迅猛。”

从“世另我”缩写延展出来的传播现象分析还有更多的完善空间。而“世另我”作为连接普通人平行时空里的树洞,这里也做一个预警吧:希望未来不因网民泛滥运用而造成人生活时的信息泄漏。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比生与死更重要的,是人生过程

10月23日,日本电影《入殓师》4K修复版在国内上映。有知乎网友提了一个无人回答的问题:

当电影投射到现实,这份特殊职业我相信很多人面对它时,还是需要心理建设。

现实中,据前瞻网相关研究报告透露,自1985年发布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殡葬管理已逐渐趋于文明化,相关高校也开设了与之相关的“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其中,自2015年起:殡仪馆数量已连续4年减少,而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却在稳定增长。另前瞻数据统计出2020年平均殡葬费用(包含墓地)为26378元/具,受新冠疫情与老龄化人口增多的影响下,殡葬服物人才供不应求,行业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日本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回到电影,我觉得日本能有导演用这样的艺术方式将特殊职业带到大众面前并激起了相应的社会反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有理有据的。

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我认为比起看作是在提醒生命的开端与结束,我更觉得它在描述读懂人生的一个过程。

连导演泷田洋二郎在自述中也说道创作灵感的来源:“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我们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我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入殓师》就在这样的摸索和尝试中诞生了。”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场景刻画的鱼、石头,几乎都处在转折调调上,而就是在这种转变中,电影传达了它所想传达的。

首先是主角的心理变化:从小受音乐训练,一心一意梦想成为大提琴家的男主人公,在入职后却被告知乐团解散,人生面临低谷时却因在报纸上看到了广告,而误打误撞成为一名入殓师。生存与梦想可以紧密想联,但也可以毫无关系。

不能拥有梦想的男主角看到水里的鱼,感叹鱼拼命的游上岸,就是为了死,但火化师却告诉他:他们想回家,想回到出生地。刚开始看到这一段对话,我不太理解,直到重温这个细节后,我才联想到了《爱、死亡与机器人》里的一集,而这集故事改编自科幻小说《Zima Blue》

 “齐马蓝,是我第一个看到的东西。”这是关于一个存活了几千年的机器画家的故事。一个爱好机器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小机器人,小机器人住在游泳池里,它的功能和任务是清洁的铺满整个游泳池的蓝色瓷砖。这个小机器人经过一代代家族传承并升级改造,最终成为了高级智能机器人齐马:它创作过无数有名的画作,拥有众多财富,但在晚年,它的每幅作品都会一缕独特的蓝色存在,齐马纵身跃入泳池,而它最后一件作品,就是“回家”。

图中关于这段话,还有另一个翻译版本:“这是自然定理,它们都这样”,或许想表达的也是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某个最初的信念或物竞天择才一直走下去吧,而无论外在加成多少,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都将成为灰烬。

男主角最终认可了自己的职业,而配角的心理变化最具显著的转变是快要结尾时,开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亲朋好友亲眼目睹了主角工作后,对主角抛弃了偏见。更多细节里,在面对不同死亡者:女相男生的LGBT者、爱美的老奶奶,早逝的基督教男孩……影片的每一个人物选角,都好像在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抛弃成见也许也是每个人所要修炼的重大课题吧。

让很多网友都觉得很感动的一幕是:女儿、妈妈、母亲,泪中带笑用口红亲吻了去世的爸爸。连死亡也让人感觉到幸福,这位父亲是幸运的。

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爸爸却因犯错离开丢下家人后,常年只身一人,好在影片结尾,男主角终于找到了已逝世的父亲,解除了对他的悔恨,并且将父亲幼时给他的石头,传递给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原来,生与死没有距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联系,我们才有了生时相遇和死后回忆。

关于emo的几点思考

关于emo的几点思考

网络热词的流行趋势如浪拍海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zqsg(真情实感)、yyds(永远的神)、uu(友友),emo(情绪化)一系列字母替代汉语,缩写文化在年轻人的栖息地风靡。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冲浪小能手,emo作为最近流行的热词,深得本心,故对此作几点思考。

emo是什么?

很多人不太清楚为什么“emo”指代“情绪化”,若说明它是“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的缩写,应可以理解。“Emotional Hardcore”也可以被译为情绪摇滚,它起源于音乐,Emo这一词的诞生说明了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即乐队的成员有时会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出现情绪化的表现(如情绪激动、潸然泪下等表现)后又融于音乐发展,泛指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

emo精神

考究emo这个词语的传播链条时,是否真的有具体人物带给我们emo精神?在我看来,一种事物的精神往往取决它的属性。具有摇滚属性的emo正在传递给大众一种鲜明的朋克意识,而大众对乐队、吉他手以及粉丝所构成的画面,又延展出了不同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种偏见的形成,又着重在情绪化上赋予了新的文化。最初的emo精神实质是一种摇滚的独立和反商业精神,但提emo让人很酷、很多人都会有emo的时候——正是这种大众心理在促进emo流行的过程中,让emo与本身精神背道而驰。

互联网emo

emo常常是人的心理用词,若我们换个对象来思考:互联网会emo吗?

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本身不会emo,但人的使用会带来emo化。互联网emo也可以理解为网络的情绪传染,而且,emo一词更提供了抑郁、颓丧等带有浓厚摇滚艺术气息的情绪负面性,互联网emo在我看来是一个负面词汇,更揭示了一场负面情绪大规模不借助人与人的接触,而是由人的延伸——互联网媒介来完成传染的机制概括。例如,疫情最开始时期由互联网数据和新闻形成的大众焦虑情绪传染,就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信息互联网emo化。

反思

1、不要做那个为了emo而emo的人

大众的趋同心理总是让流行的事物受到簇拥,为了emo而emo的人一点都不酷,就好像诗人为说新词强赋愁,就好像我为写emo强造文。本质上我确实是一个比较会emo的人,但不是人人都应当emo化,理智会战胜情绪,实践才能出真知。

2、如何对互联网emo说不?

互联网的情绪传染其实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每日接收海量信息,来自大众传媒的、来自网友的(例:微博)、来自认识的亲朋好友的(例:朋友圈)

如何对他们说一个“不”字,不仅重点是用户自身要考虑的问题,当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传播者本身时,也应有这样的角度敢让他们说不,这是对自我信息传播的严格要求:大众传媒应当提高内容质量,个人与个人应当多一点接触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