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mo的几点思考

关于emo的几点思考

网络热词的流行趋势如浪拍海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zqsg(真情实感)、yyds(永远的神)、uu(友友),emo(情绪化)一系列字母替代汉语,缩写文化在年轻人的栖息地风靡。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冲浪小能手,emo作为最近流行的热词,深得本心,故对此作几点思考。

emo是什么?

很多人不太清楚为什么“emo”指代“情绪化”,若说明它是“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的缩写,应可以理解。“Emotional Hardcore”也可以被译为情绪摇滚,它起源于音乐,Emo这一词的诞生说明了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即乐队的成员有时会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出现情绪化的表现(如情绪激动、潸然泪下等表现)后又融于音乐发展,泛指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

emo精神

考究emo这个词语的传播链条时,是否真的有具体人物带给我们emo精神?在我看来,一种事物的精神往往取决它的属性。具有摇滚属性的emo正在传递给大众一种鲜明的朋克意识,而大众对乐队、吉他手以及粉丝所构成的画面,又延展出了不同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种偏见的形成,又着重在情绪化上赋予了新的文化。最初的emo精神实质是一种摇滚的独立和反商业精神,但提emo让人很酷、很多人都会有emo的时候——正是这种大众心理在促进emo流行的过程中,让emo与本身精神背道而驰。

互联网emo

emo常常是人的心理用词,若我们换个对象来思考:互联网会emo吗?

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本身不会emo,但人的使用会带来emo化。互联网emo也可以理解为网络的情绪传染,而且,emo一词更提供了抑郁、颓丧等带有浓厚摇滚艺术气息的情绪负面性,互联网emo在我看来是一个负面词汇,更揭示了一场负面情绪大规模不借助人与人的接触,而是由人的延伸——互联网媒介来完成传染的机制概括。例如,疫情最开始时期由互联网数据和新闻形成的大众焦虑情绪传染,就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信息互联网emo化。

反思

1、不要做那个为了emo而emo的人

大众的趋同心理总是让流行的事物受到簇拥,为了emo而emo的人一点都不酷,就好像诗人为说新词强赋愁,就好像我为写emo强造文。本质上我确实是一个比较会emo的人,但不是人人都应当emo化,理智会战胜情绪,实践才能出真知。

2、如何对互联网emo说不?

互联网的情绪传染其实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每日接收海量信息,来自大众传媒的、来自网友的(例:微博)、来自认识的亲朋好友的(例:朋友圈)

如何对他们说一个“不”字,不仅重点是用户自身要考虑的问题,当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传播者本身时,也应有这样的角度敢让他们说不,这是对自我信息传播的严格要求:大众传媒应当提高内容质量,个人与个人应当多一点接触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