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比生与死更重要的,是人生过程

10月23日,日本电影《入殓师》4K修复版在国内上映。有知乎网友提了一个无人回答的问题:

当电影投射到现实,这份特殊职业我相信很多人面对它时,还是需要心理建设。

现实中,据前瞻网相关研究报告透露,自1985年发布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殡葬管理已逐渐趋于文明化,相关高校也开设了与之相关的“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其中,自2015年起:殡仪馆数量已连续4年减少,而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却在稳定增长。另前瞻数据统计出2020年平均殡葬费用(包含墓地)为26378元/具,受新冠疫情与老龄化人口增多的影响下,殡葬服物人才供不应求,行业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日本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回到电影,我觉得日本能有导演用这样的艺术方式将特殊职业带到大众面前并激起了相应的社会反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有理有据的。

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我认为比起看作是在提醒生命的开端与结束,我更觉得它在描述读懂人生的一个过程。

连导演泷田洋二郎在自述中也说道创作灵感的来源:“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我们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我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入殓师》就在这样的摸索和尝试中诞生了。”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场景刻画的鱼、石头,几乎都处在转折调调上,而就是在这种转变中,电影传达了它所想传达的。

首先是主角的心理变化:从小受音乐训练,一心一意梦想成为大提琴家的男主人公,在入职后却被告知乐团解散,人生面临低谷时却因在报纸上看到了广告,而误打误撞成为一名入殓师。生存与梦想可以紧密想联,但也可以毫无关系。

不能拥有梦想的男主角看到水里的鱼,感叹鱼拼命的游上岸,就是为了死,但火化师却告诉他:他们想回家,想回到出生地。刚开始看到这一段对话,我不太理解,直到重温这个细节后,我才联想到了《爱、死亡与机器人》里的一集,而这集故事改编自科幻小说《Zima Blue》

 “齐马蓝,是我第一个看到的东西。”这是关于一个存活了几千年的机器画家的故事。一个爱好机器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小机器人,小机器人住在游泳池里,它的功能和任务是清洁的铺满整个游泳池的蓝色瓷砖。这个小机器人经过一代代家族传承并升级改造,最终成为了高级智能机器人齐马:它创作过无数有名的画作,拥有众多财富,但在晚年,它的每幅作品都会一缕独特的蓝色存在,齐马纵身跃入泳池,而它最后一件作品,就是“回家”。

图中关于这段话,还有另一个翻译版本:“这是自然定理,它们都这样”,或许想表达的也是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某个最初的信念或物竞天择才一直走下去吧,而无论外在加成多少,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都将成为灰烬。

男主角最终认可了自己的职业,而配角的心理变化最具显著的转变是快要结尾时,开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亲朋好友亲眼目睹了主角工作后,对主角抛弃了偏见。更多细节里,在面对不同死亡者:女相男生的LGBT者、爱美的老奶奶,早逝的基督教男孩……影片的每一个人物选角,都好像在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抛弃成见也许也是每个人所要修炼的重大课题吧。

让很多网友都觉得很感动的一幕是:女儿、妈妈、母亲,泪中带笑用口红亲吻了去世的爸爸。连死亡也让人感觉到幸福,这位父亲是幸运的。

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爸爸却因犯错离开丢下家人后,常年只身一人,好在影片结尾,男主角终于找到了已逝世的父亲,解除了对他的悔恨,并且将父亲幼时给他的石头,传递给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原来,生与死没有距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联系,我们才有了生时相遇和死后回忆。